七福书院 > 其他类型 > 带张彩照回明末 > 第二百零一章 行辕畅饮

第二百零一章 行辕畅饮(1 / 1)

继而他又说道:“我之所以如此安排,一来是手下可用的人不多,二来这骑兵主要是由革左五营的士兵组成,他们长年流动作战,熟悉骑兵战术,安排马波率领他们,可以稳住队伍,至于安排贺一龙任第三总队总队长,刘希尧为副总队长,主要是考虑到老回回等三人已没有了兵权,不安排这两人带兵,不利于安抚其他三人。? ? w?w1w1.18?1zw.当然了,这只是暂时的安排,以后随着形势的变化,还要作改变的。至于怕他们作乱的事,我是有准备的。”

防人之心不可无,他早已在骑兵总队和第三总队里安插了原来义勇队的人,只要马波和贺一龙等人有不轨的迹像,就毫不客气的拿下。

“国华,你如此考虑,也不能说不妥,只是这么多的人,每天要吃要喝,还要军饷,你如何维持这么大的开销?”熊文灿问道。

“这就是我来找大人的缘故了。”赵国华笑着道。

听了他的话,熊文灿急忙说道:“国华,老夫也是穷啊,手下十多万人马都指着老夫饷,要吃要喝,你为老夫立了大功,老夫也不能亏待你,每月拨供给你一万两银子,多的就不行了。”

为了执行“四正六隅十面张网”的战略,杨嗣昌调兵十四万,加饷二百八十万两,这些银子和兵,听上去虽多,可是因为作战地域太广,跨十个省,到处都要钱,这里要一点,那里要一点,这才不到半年,就已所剩不到六十万两了,熊文灿也正为银子的事犯愁呢。虽说他手里还有大笔的银子,可那是张献忠和罗汝才等人私下送的,是属于熊文灿自己的私人财产,他可不会用自己的钱去为朝廷打战。

“大人,说实话,这点银子还不够我军的伙食费。”赵国华苦笑道。

“一万两银子,还不够你们的伙食费?这是真的吗?”熊文灿吃惊的问道,刘文材也在惊讶的看着赵国华。

看了看两人,赵国华正色说道:“我的士兵每月有一两二钱的饷银,每天吃的都是大米和白面馒头,一个月还要吃两次肉,每次吃的肉不少于一大碗,这样算下来,一个士兵一个月最少需要开支二两银子。全军连训练带后勤算下来,一个月至少要二十万两”

“啊?你这开支也太吓人了,像你这样,老夫三个月也撑不下来。”熊文灿咂着嘴说道。

淡淡一笑,赵国华说道:“大人,我最大的开支就是伙食费了,所以我打算自己种粮食,自种自吃。”

“想法是不错,可是大别山周围山多地少,土地贫瘠,就是你种了粮食,也没多少收成,你如何自种自吃?”熊文灿关心的问道。

顿了一下,赵国华道:“大人,可听说过马铃薯和玉米、番薯这几种农作物?”

“马铃薯?玉米?番薯?这是什么东西?是什么模样?”刘文材好奇的问道。

“模样是这样的……”赵国华连说带比划的对两人说了马铃薯和玉米、番薯这三种农作物的形状。

熊文灿和刘文材两人听了后,仔细的想了一阵,熊文灿遗憾的摇了摇头,可是刘文材却若有所思的样子。过了一会,刘文材说道:“我是安徽人,在我们老家,我见过国华兄说的玉米,这东西确实耐贫瘠土地,只是听说这东西口感不太好,所以只是偶而有人种。”

听了这话,赵国华不明白他为何说玉米口感不太好,在后世的玉米中已有甜脆玉米糯玉米,水果玉米等十多个品种,他都已一年半没吃过玉米了,想起水果玉米的那又甜又爽口的味道来,他还直咽口水。可是看刘文材认真的样子,又不像是撒谎。

想来想去,他脑中灵光一闪,明白了问题的症结。后世的玉米是经过几百年的改良,所以口味才那么好,而此时玉米才刚刚传入大明,还没有经过改良,口味自然也就比不了后世的玉米了。

“人吃不好吃,但是牲口吃就一定没问题。”赵国华说道。他知道玉米也是一种很好的饲料,牛羊猪鸡都喜欢吃。

刘文材听后,笑着道:“国华兄,既然你如此说,那我就去封信,让老家的人为你打听一下,有了消息我就尽快通知你。”

“那就感谢先生了。”赵国华高兴的说道。

转而,他又对熊文灿说道:“大人,这几种东西都不是我大明原有的,都是海商带回来的,我想请你推荐几个海商给我,我要派人去福建联系购买这几种作物的种子。”

“没问题。这点小事老夫还能帮得上忙。”熊文灿笑着说道,然后就坐在案桌后,拿出一张信纸,提笔写了起来。

笔走龙蛇,熊文灿很快就写好了信,看了一遍,吹干了墨迹,把信封好,微笑着递给了赵国华,说道:“国华,你的人去到福建后,把信交给福州最大的海商陈四海家,陈四海见信后会尽力帮你的。”

听了这话,赵国华大喜,他躬身恭敬的说道:“卑职感谢大人的厚待,以后但有达之日,一定不会忘了大人的恩德。”说完拿了信就要走。

“国华请留步。”熊文灿叫住了他

转过身来,赵国华看着他,问道:“大人还有何吩咐?”

哈哈笑着,熊文灿道:“国华,我知道你忙,你难得来一趟,就陪老夫喝几杯再走。”

“这……不会耽搁大人的事吧……”赵国华探询的说道“”

刘文材笑着道:“国华兄,既然大人诚心相邀,你就留下陪大人喝几杯吧。”

“长者赐,不敢辞。那就打扰大人了”赵国华说着,就哈哈笑了起来。

在行辕的后堂里,酒菜很快就摆好了,浓汁海味翅、乌龙茶香虾、小鸡炖粉条、鸡汁炖素鸡、茶香焖肉腩、抽汁牛仔骨、富贵全家福、清蒸大黄鱼,一个萝卜排骨汤,酒有竹叶青枣集美酒、杏花村汾酒三种。

“倒酒。”熊文灿对几个伺女吩咐道。

倒好了酒,三人便开始喝酒。

“好酒!好酒!果然不愧是杏花村汾酒”喝了一口汾酒,赵国华连声赞道。

熊文灿捻须微笑着道:“国华,你可知这杏花村汾酒的典故?”

“这倒是不知,还请大人赐教。”赵国华笑着道。他确实也不知道这杏花村汾酒的典故在后世,各种各样的酒,名酒国酒等等,多如牛毛,他根本记得住那么多的酒的名称,更不用说酒的典故了。

“赐教倒是不敢,就当是助助酒兴而已。”熊文灿呵呵笑着道。

刘文材笑着道:“在下知道大人博学,说出来让我等也长长见识。”

“汾酒出于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,为大曲清香型酒,以清澈干净、幽雅纯正、绵甜味长即色香味三绝著称于世。汾酒有着悠久的历史,11oo年前的南北朝时期,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,被载入廿四史,使汾酒一举成名。据《北齐书》记载,唐代大诗人杜牧“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”的千古绝唱更使杏花村和汾酒天下闻名,妇孺皆知。《唐国史补》、北宋朱翼中的《北山酒经》、窦革的《酒谱》、张能臣的《酒名记》、元朝宋伯仁的《酒小史》、本朝王世贞的《酒品》都有关于杏花村美酒的记载。”熊文灿捻须微笑着说道。

接着,熊文灿又指着枣集酒说道:“这枣集美酒也是大有来历,枣集镇是著名的传统酒乡,是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。其酿酒历史久远,上可追溯至春秋,盛于隋唐,产出的酒被宋真宗赵恒钦定为“宫廷贡酒”,有“天赐名酒,地赐名泉,枣集美酒,名不虚传”之美句流传。儒学祖师孔子问礼拜谒于道教祖师--老子,老子奉上枣集酿造的美酒招待孔子,孔子饮后遂留下“惟酒无量不及乱”的千古名言。宋真宗赵恒于在中祥符七年来鹿邑拜老子,夜宿老君台前“明道宫”,饮用枣集酒后才思大,命笔写下“先天太后赞碑”立于太清宫门前,并下诏地方每年进贡两万斤枣集酒作为宫廷之用。”

听完了熊文灿的介绍,赵国华笑着夸赞道:“大人博学,连这酒的典故也是信手拈来,卑职实在是佩服。”

哈哈一笑,熊文灿捻着胡须道:“雕虫小技而已,不值一提,不值一提。”说完又笑着说道:“刘先生,你爱喝竹叶青酒,这竹叶青就由你来说吧。”

“既然大人让在下说,那在下就献丑了。”刘文材笑着道。

顿了一下,刘文材开始说道:“竹叶青酒远在古代就享有盛誉。当时是以黄酒加竹叶合酿而成的配制酒。梁简文帝肖纲有“兰羞荐俎,竹酒澄芳”的诗句,北周文学家庾信在《春日离合二》诗中有:“三春竹叶酒,一曲昆鸡弦”的佳句。《水浒》中写道:“西门庆说……那酒是个内臣送我的竹叶青”。可见,竹叶青,很早以前就成了宫廷御酒。竹叶青酒和汾酒同产于汾阳杏花村,该酒色泽金黄透明而微带青碧,有汾酒和药材浸液形成的独特香气,芳香醇厚,入口甜绵微苦,温和,无刺激感,余味无穷。”

最新小说: 团宠小祖宗九百岁 穿越从语文书开始 成为反派得不到的黑月光 谍海偷天 开局签到西游送太乙真人 炮灰王妃今天洗白了吗 八零好福妻 九零福运小俏媳 我靠着茶里茶气嫁给了豪门大佬 从木叶开始的宇智波琴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