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早朝散后,允文召集了方孝孺、齐泰等内阁大臣,去文华殿商议关于南北榜案一事。
允文看看众人,遂道:“朕改科举制,是为了笼络更优秀的人才,首次开设新晋科举,使命重大。就命刘三吾主持本科会试,朕本来对他信任有加,谁知令人更加失望。”
黄子澄等明白皇上的用意,一时也不敢轻易的说出自己的见解来。
只听允文又说:“大明起自江南,只怕有厚此薄彼之怨,若科举北人之心,事情非同小可。”
方孝孺透了其中的缘故,言不由衷说道:“朝廷凭试卷取人,刘学士秉公而论,也是无心之为。”
但是允文却勃然变色,道:“尽管如此,南北界限如此分明,朝廷如何解释?朕身为天下之主,岂能以平常之心理非常之事!”
方孝孺听着深奥,尽管能猜测到的大概用意,但却只得连连称是。朱允文又道:“朕命翰林院众人复审试卷,用意你可明白……。”
方孝孺看到朱允文这般郑重其事,方知刘三吾此番获罪已无可挽回,心里一阵刺痛。原想依靠自己的强压暗示,让张信等人选出一些北方士子应付皇上,但就此看来,纵然是那样,也免不得刘三吾的黯然下场,只是可能会少死一些人而已。
而皇上掌控全局,这次所为势必是打压南方士林,再扶植、收拢北方读书人的心,刘三吾作为南方读书人的领袖人物,遭到打压肯定是在所难免,可惜近八十岁,还要做朝廷的牺牲品,方孝孺心里虽然不舒服,但是对于允文的做法也无可厚非,南北失调往往会造成一方坐大,对于朝廷来说,均衡两方的势力,才能达到皇家的最大利益。
允文见众人一副黯然的表情,又说:“当然,众爱卿不必紧张。我不会严惩刘学士等人的。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巧合罢了,至于北方举士,我已派人详查。这案子相信不久便见分晓。”因为刘三吾还有大用,虽然年纪老了一点,但在朝中的人望也是无人能及,为人刚正不阿,得到朝野上下的尊重。而且大明的科举取士制度就是在刘三吾的参与下建立的,可谓说门生故吏遍天下,但凡读书人,谁不心存几分感激,这个金字招牌就这么的被自己这个刚上位的小皇帝给砸了,读书人怎么也不甘心。以后又有谁可以为朝廷效力呢?而且,以杀治国,在后世的经验总结中,见效虽然显著,但是隐患也是最大。洪武蓝玉案,由于自己根基浅薄不能阻止,但是这次的科举风波,不能在让人才在流失了,必须妥善处理。否则自己怎么去对抗燕王呢?
心里盘算着得失,众人走后,允文往文华殿外的方向走去,未及,刚刚转了一个弯,就觉得有些不对劲,自己身后的太监已经跪倒在地,大声道:“参见公主!!”
这么明显的提醒把朱允炆从沉思中惊醒,抬头看时,宁国公主正含笑看着自己,身旁除了婢女之外,还立了一个盛装中年妇人,却是宁国公主的妹妹安庆公主。
“皇上真的是心忧国事,走路都那么匆忙。”宁国公主笑道。
允文连忙拱手道歉,说:“允文见过两位姑姑,不知二位姑姑前来,有何要事?”
宁国公主掩嘴“扑哧”一笑,看了允文一眼,说道:“我们专门等候皇上大驾的。”
看看宁国公主虽然面带微笑,却是有些勉强,而安庆公主更是忧色满面,似乎有什么心事。朱允文心里狐疑,嘴里却说道:“允文虽已成了皇帝,但二位仍是允文的姑姑,无需管什么礼数。若是有事,只需派人前来知会一声。允文必当处理。”
允文这句话倒是实话,当上皇帝以后,他才搞明白,原来所谓后世中所说的马皇后生五子分别为太子朱标、秦王朱樉、晋王朱棡、燕王朱棣、周王朱橚。其实全是其他妃嫔所生,不过是交与马皇后抚养而已,真正在现实中,马皇后没有儿子,只生了两个女儿,分别就是宁国公主和安庆公主。
有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在先,所以爱屋及乌,对两个公主也是极好,也不由得允文不重视两人的分量,虽然才三十余岁,可都是他的长辈,虽说是皇帝,对于这些宗室还是谦和一些比较好。更何况宁国公主的驸马梅殷,还是顾命大臣。
虽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,但是江南初春的阳光还是极为刺眼,宁国公主有些不耐,摆摆手,道:“怎么,快到东宫,皇上也不请我们姐妹二人进去歇息片刻,而我们也正好去看看那乖侄孙现在如何了。”为了缅怀皇爷爷朱元璋,所以允文当政后,仍居东宫。
心里情知有事,但在宫中当着众人的面也不好说什么,于是邀请两位公主同行,一起往东宫而去。
允文看着两位公主,一个三十三岁,一个三十一岁,却都成了姑奶奶级别的人物,在后世中,不曾有的。当下也不敢怠慢,吩咐去准备膳食,要留二人在内就餐。
可是没有多大一会,宁国公主从房内向朱允文示意,然后二人悄然走出恩惠的寝宫,在院内的桂树下站定。
宁国公主沉默了一会,道:“驸马想要见你!”
“姑父回来了吗?”朱允文讶然问道,驸马梅殷,皇爷爷在世时,被派去山东任学政,虽说是顾命大臣,什么时间回来的,允文可一点也不知道。
宁国公主瞪了他一眼,小声说道:“梅驸马,说他有事,想约你私下见一面。”
言下之意,将“私下”两个字咬得很重,朱允文当然明白其中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