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福书院 > 其他类型 > 超级艺术家 > 第三百六十七章 趣游三孔

第三百六十七章 趣游三孔(1 / 1)

项目组来到“三孔”景区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仰圣门上方“万仞宫墙”四个大字,刘小柳选好角度,镜头对着四个大字足足停留了有半分钟。聪明的观众已经猜到,这四个字肯定有它的故事。刘小柳接着也就抛出了她的第一个问题。

“好美的墙,好大的门,好漂亮的字。有谁能说出四个字的意思和故事来吗?”

大家立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。

“宫墙本来就高,一仞是八尺,万仞宫墙好高好高。”

“不对吧,一仞应该是七尺吧?”

“万仞宫墙,不是说墙高,是假借比喻孔子的学问的。”

讨论了一回,没有理想的答案。刘小柳只好请教颜康教授。

《伦语》里有这样一个故事:孔子的弟子子贡曾在朝廷铺佐鲁君。有一次,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:“子贡的学问要比孔子强些。”在场的子贡听到这话,连忙解释说:我打个比喻吧:“人的学问好比宫墙,我的这道墙不过肩头,人们一眼就能看见墙内的一切;我的老师孔子的那道墙有数仞高,如果找不到它的门,就无法看到墙内宗庙的雄伟和房舍的多姿多彩。通常情况下,好多人找不到门,进不了里面,所以也就看不到里面的精彩。”叔孙武叔听了这番话,顿时为自己的浅薄感到无地自容。

古时七尺或八尺叫作一仞,后人觉得“夫子之墙数仞”不足以表达出对孔子的敬仰,于是明胡缵宗题写了“万仞宫墙”镶在仰圣门上。清乾隆皇帝为表示对孔子的尊崇,又换上了自己御笔书写的“万仞宫墙”四个大字。

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四个大字,就是乾隆皇帝的御笔。

颜教授介绍完“万仞宫墙”,大家来到孔庙。

如今每年的孔子诞辰都会在此举行祭孔大典。

来到九进院落的第一道门,导游介绍说,怎么进门是有讲究的。大门分东中西三个入口,中门在古代一般是不开的,只有皇帝驾到的时候才开开,并且只有皇帝能走,是皇帝的专用门,随从的大臣们文官走东门,武官走西门。

现在当然都开着,凭你喜欢,想怎么走就怎么走。不过常言道心诚则灵。既然这样,就想想再走。徐校长想了想就从东门进去了,可能是觉得干教育的要文一些。秦晨想了想,从东门进去,又从西门出来,然后再从东门进去。秦晨的意思是搞艺术的,文要多一些,但也要有斗争精神,要敢于批评。红红和亮亮三个门都进进出出的走了好几次,大家都觉得小孩子嘛,好玩。刘小柳也觉得有意思,就把镜头对准他们。

“亮亮同学,请问你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进门?”

亮亮说:“东门西门转两圈,我的意思是做个文武双全的人。从中门进去的意思就是皇帝能做的事我们也能做。”

“请问红红,你的走法的意思是什么?”

红红说:“我东门走两次,西门走一次,意思是沾点文气,文文静静的,斯斯文文的;也沾点武气,绝不矫情。中门也要走走,意思就是走正道,要行得正,走得直,不偏不倚。”

听了红红和亮亮的回答,大家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。

进了门来到一处石牌坊前,上面刻着“金声玉振”四个字。刘小柳同样足足照了有半分钟,由于时间的原因,就没再让大家讨论,接着便请颜康老师给大家介绍。

这四个字可有讲究,出自孟子,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:“孔子之谓集大成。集大成者,金声而玉振者也。金声者,始条理也;玉振者,终条理也”。“金声”、“玉振”表示奏乐的全过程,以击钟(金声)开始,以击磐(玉振)告终。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,如同奏乐,以金钟发声,以玉磬收韵,集众音之大成者也。意思就是孔子的思想,与古代圣贤之思想一脉相承,是古代圣贤之思想的集成、发扬和广大。

穿过棂星门、圣时门、大中门、大家参观了奎文阁以及十三碑亭,再经过大成门,来到第七进院落,在一块石碑上刻“杏坛”二字,相传这就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。杏坛十字结脊,四面悬山,黄瓦朱栏,雕梁画栋。空闲处种有好多杏树,眼下正是花开季节,粉红色的杏花婀娜多姿,开满所有的枝条,满树的红散发着淡淡的香,散满整个院落。更有彩蝶、蜜蜂嬉闹其中。那嗡嗡的蜂鸣,仿佛便是孔子和学子们的朗朗书声。

导游介绍完了,随行的徐校长补充说。

这个地方确切地说,应该是孔子和弟子们教学相长,谈心交流的地方。孔子讲学叫游学,是没有固定的地方的,意思就是走到哪讲到哪,哪里需要哪里讲。上进皇宫,下入田间地头;高到庙堂,低到土屋。能坐、能站的地方都可成为孔子的讲堂。孔子一生主张“有教无类”和“因材施教”,并身体力行。所以孔子讲学遍布他到过的所有地方,面对他见过的所有人,采取的是丰富多彩、灵活多样、因人而异的教授方法。所以孔子才广受上至皇帝下至平门百姓的喜爱。也正因为如此,才被称为“万世师表”。孔子永远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。徐校长发自肺腑地赞叹和感慨。

离开杏坛,孔庙的最后一个景点是大成殿,来到大成殿一眼看到的是雍正皇帝手书“大成殿”三个烫金大字,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,门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“生民未有”匾额,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“万世师表”和光绪皇帝题书的“斯文在兹”匾额,南面悬挂着乾隆皇帝题书的“时中立极”等匾额。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,两侧是孔子的弟子塑像。

为了表达对孔子的敬重,大家都虔诚庄重地进行了礼拜。刘小柳认认真真地进行了直播。

直播完了大家的礼拜,刘小柳把镜头停留在几位皇帝所题写的匾额上。“万世师表”、“生民未有”“斯文在兹”等等,刘小柳来来回回地播了几次,为的是让大家都能看清楚。果然多数人都看清楚了,只是有的能看懂,有的却看不懂。有的网友立马发来帖子。

“请问生民未有、斯文在兹是什么意思?”

“请颜老师给讲解一下呗。”

“请颜老师讲讲,我们也长长见识。”

刘小柳立即把镜头对准颜康教授,颜教授一一介绍。

“生民未有”出自《孟子·公孙卫》中:“出乎其类,拔乎其萃,自生民以来,未有夫子也。”这个词好理解,意思就是说:孔子出类拔萃,自有生民以来,从来没有像孔子一样至高无上的圣贤,世上只出现了孔子这一位圣人。这是公孙卫对孔子的评价。

“斯文在兹”这个词就难懂一些,“斯文在兹”语出《论语·子罕第九》:“子畏于匡,曰:‘文王既没,文不在兹乎!’天之将丧斯文也,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;天之未丧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”

意思是: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,他说:“周文王死了以后,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?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,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;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,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?”

对这段话朱熹的解释是:“道之显者谓之文,盖礼乐制度之谓“。

因为这段话的背景是,当时孔子在匡地被围困,孔子好像是在劝说围困他的人,所以我是这样理解的。孔子的意思是,周代的礼乐文化和我的文化捕是一致的吗?这种文化顺应了天意,所以匡人你们无法改变它。斯文就是孔子的礼乐思想,也泛指孔子仁义礼智信。换句话说孔子就是斯文,斯文就是孔子。所以,“斯文在兹”就是斯文在我这里。

另外《书经》有云,“克昌厥后,斯文在兹。”意思就是:后世子孙兴旺发达,文化知识在自己手里。这句话对“斯文在兹”有了进一步发展,我的理解就是,要兴旺发达,就要斯文,斯文是兴旺发达的前提。另外斯文掌握在自己的手里,你要做一个斯文的人,你就是斯文的;你不愿斯文,你就成不了斯文的人。

闫康讲到最后说:“我这样讲也不知道大家听没听明白,反正我是这样理解的。”

听了颜教授的话,徐校长带头鼓起掌来。徐校长说这是他听到的对“斯文在兹”最好阐释。

游览完孔庙,项目组来到了孔府。孔府有“天下第一家”之称,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,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。

一进孔府大门,就是一座太湖石山。导游介绍说,人来孔府一开门,一眼看到的就是山,其寓意就是提醒来人,到孔府来说话做事要开门见山,不要拐弯抹角。

来到孔府内宅的宅门,宅门内壁上面有一幅状似麒麟的动物像,名叫“贪”。据说是一种上古的神兽,传说它生性贪婪,能吞金银财宝。尽管在它的脚下和周围已全是宝物,但它并不满足,还想吃掉太阳,结果却被太阳所融化。把”贪”画在这里,寓意是在警示后人不要贪多无厌,做官要自律、清廉。

游完孔府再游孔林。孔林又称至圣林,是孔子及其子孙后代的安葬之处,也是世界上最久、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葬墓群。一进大门,是长千米的孔林神道,两侧苍桧翠柏,郁郁葱葱。尽头便是“至圣林”牌坊,过了牌坊,再上洙水桥,通过甬道,再穿过孔林享殿,由东南角门进入孔子墓园。

门内北侧有一枯干,树前有石碑一通,上书“子贡手植楷”,相传为孔子弟子子贡所植。孔子去世后,子贡由于在南方经商,没有第一时间赶回曲阜。在他来到孔子的墓前时,将哭丧棒插到了地上,没想到它竟生根发芽,长成了一棵大树。后被闪电劈中,今日只剩下了这一小段枯木。在古代,父母或老师死后应守墓三年,子贡由于愧疚,便在孔子的墓旁搭建了一间简陋的茅草屋,为孔子守墓六年之久。这也创造了学生为老师守墓的时间记录,由此可见孔子、子贡的师生感情。

孔子的墓高高隆起,像是马背一样,碑上刻着“大成至圣之文宣干墓”。有趣的是,本来应该是“文宣王墓”,但我们看到的却是“文宣干墓”。导游说,由于上面有个“王”字,皇帝总是不肯跪拜,于是就将王字中的那一竖给拉长,使下面的那一横被前面的石头挡住,所以就成了“干”字。皇上也就可以跪拜了。还有一种说法就是,孔子是一个实干家,推崇实干,注重实践,非常喜欢“干”字。生前留有遗嘱,在自己的墓碑上一定要有一个“干”字。所以他的后人便想出了这么一种办法。

听完这个故事,秦晨有感而发。秦晨说:我倒是相信后面的说法。遥想两千五百多年前,孔子乘坐笨重的牛车周游列国、推销他的治国理念,想象他满怀希望地离别故国,十四年间辗转呼告,黯然神伤,一生孜孜不倦。虽然他的本领在他生前并未能很好地施展,但他提倡的“仁爱”等思想却是人类亘古恒常的价值追求。孔子的一生,难道不是在奔波和实干中度过的吗?

孔子的一生走得艰难,走得孤独,但却从来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。他永远是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”,朝着自己的理想“不舍昼夜”的行者。

大哉之孔子,不在廊庙,不在逝波,而在薪继火传,代代不息中也。

展望未来,我泱泱大中华文化之根脉,不就是深深地扎在“孔孟之道”这片沃土上吗?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愿我们薪火相传,都能做好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。

秦晨的感慨,再次赢得大家的掌声。网上更是爆满的赞赏。

最新小说: 炮灰王妃今天洗白了吗 从木叶开始的宇智波琴川 成为反派得不到的黑月光 穿越从语文书开始 团宠小祖宗九百岁 我靠着茶里茶气嫁给了豪门大佬 谍海偷天 九零福运小俏媳 八零好福妻 开局签到西游送太乙真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