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福书院 > 历史军事 > 重生之大科学家 > 九十八、乘时各奋风云会

九十八、乘时各奋风云会(1 / 1)

()

心中有事,居然不觉得脚上的疼痛,匆匆走出颐和园。Www..Com

老赵、刘三儿把马解了牵到草地上吃草,几个人蹲在树荫下聊天,看孙元起急冲冲地从园子里走出来,连忙吩咐套马。老赵迎上去,见孙元起脸色不好,也不好问什么事情,只好小心地叫了声“老爷”。

孙元起虽然有些郁闷,还不至于迁怒于老赵他们。况且眼下这事也怪不上任何人,谁知道老妖婆是怎么想的?可每年200个外国留学生,可怎么办呢?这事儿,看来还得问问自己的叔祖,毕竟老人家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四五十年,做到大学士,经验和眼光肯定是准的。况且他老人家现在还是学务大臣,正分管自己这一块,问问他自然没错。

于是对老赵说:“我们进城,去叔祖家一趟。”

上了车,一个人坐在车里开始想法子,脑子里纷纷纭纭,总静不下心。这时候才觉得脚上疼得厉害,只好把官靴脱掉。又想,总也不能赤脚去见叔祖,再说,没准儿以后哪天还用得上。便嘱咐老赵进城先去内联升买双官靴。

一路上,马车晃晃悠悠,到了黄昏的时候,终于到了廉子胡同的孙府门口。老赵下车上前通报:“经世大学的侄孙来拜见叔祖大人。”

孙元起几乎每个月进城的时候,都会拜会老人家一回,门子自然熟悉,也知道家中老爷对这个侄孙高看一眼,见今日又来,还史无前例地身穿朝服,自然知道是大事。便有上前请安带路,里面早有人飞奔而去,向老大人通禀消息。

老大人已经年近八旬,精力大不如昔日,虽然当着东阁大学士、学务大臣,不过是取其名望。平时已经很少到军机处值守,学务方面更是撒手不管,只有些大事拿不定主意、需要批示签阅的时候,才呈给他过目。今日下午,他就从早早从军机处回到宅子里,在暮春的阳光下,手持一卷古书,安享着这人生中难得的静谧。

听说孙元起过来拜谒,还穿着官服,老大人一直眯缝着的双眼猛然睁开,老态尽去,精力瞬间回复:“请他到书房里等着。”

在书房里等了一盏热茶的工夫,两个仆人扶着一身官服的老大人走进来。Www..Com孙元起还没有见过老大人那么郑重地接见自己,连忙站起来,待老大人坐定,恭恭敬敬地给老大人磕了几个头。

老大人没有向以前那样,立马让孙元起平身赐座,而是先挥退两名仆人,然后悠悠然问道:“今天你去颐和园见太后啦?”

高高家庄的高别看这位叔祖平时不显山露水,可这京城的大风小事没有能逃过他法眼的。孙元起跪在地上回答:“是的,叔祖大人。”

“你就这么着给太后叩头请安?”老大人问了一句在孙元起看来是不着边际的话。

“是的,叔祖大人。”孙元起心想,其实给老佛爷叩头还不如给您磕头那么恭敬呢。

“哦,起来,坐吧。”这时候老大人才让自己起来。坐定之后,还没等开口说事,老大人便径自说道:“太后召见你,是不是因为外国游学生的事?今天你来,是不是因为太后限定游学生数目太多?”

孙元起目瞪口呆,老大人这是能掐会算,还是未卜先知咋的?难道老人家在太后身边有密探?不能吧如果说刚才对老大人是佩服,现在已经是五体投地的膜拜景仰。按捺住冲老大人竖大拇哥的冲动,心悦诚服地说:“是是是,叔祖大人洞见一切,晚辈佩服”

“太后让你们的大学堂每年招收多少名游学生?”老大人捋着花白胡子。

孙元起伸出两个指头:“整整200人”

“才200人?”老大人有些吃惊。

“啊?才——200人?”在颐和园,那老太监貌似说的叫“才400人”,为什么大家都用“才”字呢。“依着我的意思,每年40人最好,60人都嫌多”

“哈哈哈哈。”老大人笑得很开心,“百熙你在城外,还不知道宫里消息吧?前些日子,美利坚、英吉利、法兰西、德意志等国向外务部递交照会,希望派遣游学生。外务部这些人,本着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’的心思,就把照会给退回去了。三番五次,洋人就想出个办法,说是大清每接收一名游学生,可免除《辛丑合约》5000两白银。”

每人5000两,200人,那不是一百万两?孙元起张大嘴巴:怪不得老太太那么和颜悦色怪不得老大人和那个死太监都说“才”原来如此。

“光绪二十七年签订的《辛丑条约》,我大清要向俄、英、美、日、德、法、意、奥、比、荷、西11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,分39年还清。这么算下来,每年至少也得一、两千万两。民生艰辛哪,如果多收些游学生,可使万民稍苏,也算是莫大功德。”老大人沉吟道,“你们收了200学生,就是一百万两,可以去一省之杂税,不知救活多少百姓,甚好甚好”

孙元起听老大人这么一解释,顿时心平气和多了,毕竟是解救国人。转念又一想,很疑惑地问:“叔祖大人,我们不是还有京师大学堂、北洋大学堂、山东大学堂这些大学堂么?每个学堂都收个一、两百人,怎么也能收一两千人,这样不是更好吗?”

“你觉得那些大学堂如何?”老大人轻笑道。

孙元起嗫嚅半天:“虽说他们这些大学堂科学技术方面只有国外中学水平,但是在中国文学、历史等方面,应当颇为专长”

老大人嗤笑一声:“你以为,那些洋人会来学习我中华典章制度、文学辞章么?明说吧,洋人们指定是去你们经世大学。”转而又一笑,“老夫功业寂寂,数代之后,恐不免归于尘土。然而为你们学校题一校名,或可附骥尾以留名百世,也算意外之喜。”

“如果,如果……”孙元起心想,早知道,学校建设的步伐应该更大一点,或许可以招收更多的留学生,可以解救更多人于水火之中。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,“唉,就目前来说,200人都是太多了”

“呵呵,百熙不必担心。老夫以为,洋人要求招录一人即可减免银两,其中实有颇多窍门可以利用。”老大人捋着胡子,眯着眼睛,“比如招录之后,每月考试,不合格者予以退学。我大清会试过后,殿试尚有刷退者。考试不合格,想来洋人也无话可说。再比如授课以华文,洋人不明华文者,先往他校补习华文,合格者入学……”

老大人一条一条说,但觉这规定中处处都是漏洞,处处都可以利用。孙元起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。

说了一回。老大人忽然问道:“对了,百熙,你每年收200名洋学生,太后可有什么封赏?”

“好像有”孙元起点点头,迷迷糊糊听见那个老妖婆封了自己个什么官职,“好像是个什么进士出身——”

老大人打断孙元起,急切地问道:“是赐进士出身?还是赐同进士出身?”

“应该是前面那个。”虽然两个没有什么大差别,但后面一个听起来挺别扭的,如果老妖婆说的是这个,自己应该有印象。

“好”老大人很兴奋,轻轻拍了一下桌案,“自明以来,殿试分三甲,一甲止三人,曰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赐进士及第。二甲若干人,赐进士出身。三甲若干人,赐同进士出身。虽然‘赐进士及第’最好,毕竟难得。所以士子出身,总以赐进士出身为正途;若是‘赐同进士出身’,便觉下人一等。曾文正公一生道德、勋业盖世无双,独有一心病,就是‘赐同进士出身’,终身以为耻辱。而今百熙有了出身,以后出入馆阁六部,再无难处。嗯,好还有什么封赏没有?”

“噢,还有一个翰林院什么学士,没听清”老妖婆说的话,孙元起没太认真听。

“翰林院侍讲学士?”老大人站起来,一脸迫切。

孙元起只有陪着站起来:“耳熟,好像就是这个。”

“哈哈哈,好好好”老大人开怀大笑。孙元起还没有见老大人这么高兴过。“老夫把翰林院腾出空位的工夫,终于没有白费好,好,好”

孙元起可不知道这个“翰林院侍讲学士”有什么好的。

笑了一会儿,老大人才坐回去,慢慢与孙元起解释道:“呵呵,我大清为官有两道坎儿,一个是七品,过了七品,才算得是真正的官员;还有一个则是五品,不过五品,始终是府县地方官,过了五品,才算登堂入室。而后一道坎儿尤难跨越。百熙一下子从国子监司业到翰林院侍讲学士,算是越级擢升,把这道坎儿轻轻迈过,而且是翰林院侍讲学士,最是难得

“看来百熙你还不知道这‘翰林院侍讲学士’是什么吧?这侍讲学士是从四品,虽然在光绪二十九年把侍读学士升正四品后,没有原先那么清贵,那也是京官中头等的好差事,最适合养望。只要待上数年,外放之后,或是一省学政,或是一省臬司,便算得上是方面大员。如果不外放,再升为内阁学士,十年之内尚书、侍郎也唾手可得你看这侍讲学士如何?”。.。

更多到,地址

&^^%#重生之大科学家98_更新完毕!

最新小说: 谍影:命令与征服 锦绣盛唐:我的父亲是李世民 大明:论老六,还得是爷爷您呐! 国破山河在 特种兵:开局退出狼牙 哑后 在下朱雄英:认钱不认人 傅小官董书兰 [综武侠]黑店日常经营中 大唐:高阳退婚,我诗仙的身份瞒不住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