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福书院 > 历史军事 >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> 第一百三十三节 奉天伐清檄

第一百三十三节 奉天伐清檄(1 / 1)

王辅茞一听周琅只是去立威,不但不因为这不实用的行动而反对,反而兴奋的面色潮红,直接从床上爬了起来,到房间中快速的走来走去。

“大帅,跨海远征五千里,震动沿海州县,最后兵临北京城,如此声势,足以威慑天下,傲视群雄!”

王辅茞说着,手还在摆着,听着像是在对周琅说,但更像是喃喃自语。

“此事过后,则清廷威严尽失,天下豪雄必起反意。我等登高一呼,必群集响应,则大事可成。”

王辅茞说着,又皱起眉头,继而舒展,似乎想到了什么。

“大帅,清廷威严尽扫,我等也需大义名分,莫过于高擎逐胡兴汉之大旗,驱逐鞑虏,光复中华,以收天下汉人士子之心,我们需要一封檄文,奉天讨清!”

王辅茞说着,一个踉跄,周琅眼疾手快,将他扶住,发现他浑身滚烫。

一摸额头,发烧了。

把王辅茞扶上床,发现他说话已经听不清楚了,全是胡话?

忙喊来医生和他的家人照顾。

周琅一边担心这个重要手下的健康,一边又疑惑他刚才说的到底是不是胡话。

王辅茞的态度改观,是周琅一直在等待的事情。

当初在台湾的时候,他感受到百姓缺乏民族认同的现状,于是想树立百姓的民族观念,他想到的办法是摆脱朱濆从日本寻找一些明清换代时候的文人书籍,那些书在满清是**,很难找到,但在日本大量保存下来,甚至当年很多文人都逃去了日本,定居下来。他们的著述,明显是不会认同满清王朝的。

而留在中国的文人,那些不认同满清的,敢说话的都在文字狱中被杀掉了,不敢说话的,也就不会有文字留下来;那些认同满清的文人立刻就掌握了话语权,一百多年包装下来,满清早已是名正言顺的正统。

提起那些汉奸文人,当真让人咬牙切齿,无耻简直就是没有底线。满清这样一个朝代,宽容一些来说,不提他们身上的异族背景,再好也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王朝,可在无耻文人的包装下,他们竟然比历代王朝都要伟大。

中国王朝是有一些旧传统的,比如开创者地位最尊,称之为祖,汉高祖刘邦,唐高祖李渊,宋太祖赵匡胤,明太祖朱元璋等等。到了他们的第二代,不管多么优秀,也只能称宗,或者称帝,汉文帝刘恒,唐太宗李世民,宋太宗赵光义,明太宗朱棣等等。

但在满清文人的包装下,用中原王朝的方式,给死去的满清皇帝上庙号的时候,努尔哈赤庙号清太祖,顺治号世祖,康熙号圣祖,他们说努尔哈赤有开创之功,称祖没问题,又说顺治时期八旗入关,形同开创,这马屁就拍到头了,到了康熙因为康熙平三番,平台湾,竟然因为功绩大,他们也说类同再造,这就没有底线了。按照这样的说法,唐太宗李世民是不是也应该称祖,天下大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。唐肃宗镇压了安史之乱,等于重建唐王朝,也没敢称祖。

一朝三祖这样的荒唐事,到了21世纪依然堂而皇之的被许多专家拿出来称颂,更何况在清朝时代了。

搞的老百姓都真的以为满清都是圣主仁君,让周琅取得百姓认可的难度增加了无数倍。

就只能从明末,满清已经入关,但尚未建立认同,天下士子正在反抗他们的那个时代,获取反抗精神。

通过朱濆,周琅从日本带回了大量书籍,比如夏允彝、夏完淳父子著述的《幸存录》和《续幸存录》,《扬州十日》《清磷屑》《四王传》等等。

这些书都先交给王辅茞来看,周琅看这些书当然是对其中记载的满清入关的种种暴行,感到一场痛恨,可他不知道当世读书人的思想,他受过民族主义教育,会强烈的民族认同,可这些人没有,他们受的教育反而是取民族意识的。

王辅茞读完之后告诉周琅,说读之让人胸闷,痛感鞑虏残暴。

但也仅此而已,那已经是一百多年钱的事了,同时代的人无法感同身受。周琅也就放弃了通过基本宣扬民族主义的书籍,就能促使天下人反抗满清的幻想。对一个国家,一个民族的认同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。历史上,每一个朝代灭亡的时候,都有不少人愿意为国殉葬,其中包括了元朝,元朝对待汉人的打压,应该说比满人尤甚,可元朝灭亡之时,依然有汉人官员为其殉国,有汉人将军为其战斗到底。

宋朝殉国的士大夫总说国朝养士三百年云云,然后为国赴死。

周琅想取得天下人的认同,那得是建国之后,下一代成长起来的时候,如果加以现代的爱国主义之类的教育,应该能加速这个进程。

民国时代,许多反清团体从日本带回这些书籍,也不是没有作用,在流传过程中,确实激发了一些人的反清思想,但那也是流传了几十年的结果。而且反清主要是因为不满,这些书籍不过是给了他们一个反抗的理由,然后让他们产生勇气走向反清的立场,接着他们的立场,又反过来强化了他们对满清的恨意。

王辅茞看完这些书之后,感情强烈,其实是因为他已经站在了反清的立场,他需要各种观点来为他的立场做背书,这些明末文人的观念,给他提供了心理支持。所以他看完后,立马就在福建刊印发行,可引起了效果并不明显。

反倒是白莲教起义之后,文人们开始站出来,加入了王辅茞和周琅的幕府,然后开始发表各种满清无道的声讨文章,正义感一下子就爆发了出来,其实也是因为立场转变后需要为立场寻找心理支持。

随着大势的变化,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转变,可他们到底是看到满清不行了,明哲保身还是真的激发了内心的民族感,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。

反正周琅发现这些情况之后,就已经放弃了跟效忠满清的文人打嘴仗,还不如直接带兵去北京刷一下存在,这对他们的打击才是致命的。

不过必要的舆论工具还是需要的,这需要王辅茞来操作,他就是这个时代的文人,他最了解这个时代的文人,他的心理转变很能代表其他的文人。周琅并不了解这时代的文人,他也不擅长这种互相泼脏水的宣传方式,他过去带团队,凝聚人心的手法也不是通过给对手抹黑,而是描画自己事业的前景,给予丰厚的薪水,用正能量来激发团队的斗志。

王辅茞的病情并不严重,当地名医给他开了清心去火的方子,照方抓药,几服药下去,就好的差不多了。

他的工作中心马上转向北伐计划,軍队问题不用他负责,他主要负责的是民政。

对于北伐的粮草供应问题,王辅茞建议应该开征赋税了,靠关税、商税不足以长期支持周琅的军事行动,福建已经免了一年钱粮,如今政局稳定,百姓拥护,是到了该征收赋税的时候了。

周琅同意,不向地主们征税,只收关税、商税,通过做生意赚钱,虽然以后也可以慢慢弥补上来,可政权跟地方的纽带就断了。让地主们纳粮交钱,也是他们给新政权的投名状,代表他们开始接受和拥护新政权。由于他们交了钱,多多少少也会更希望这个政权能赢。就好比小股民明明没有多少股票,也很希望股价上涨一样。

由于胥吏都是本地人,在福建胥吏阶层投靠周琅之后,王辅茞已经将福建的地方官府,恢复到了满清时代的程度,只是满清时候的积弊自然也不少,但新朝新气象,目前从周琅到王辅茞等上层还比较认真,积弊没有满清时候那么严重。

积弊稍微轻一些,但满清时候的官府只能却全都恢复了,此时征收传统的赋税,不存在任何操作上的难度。

立刻发下政令,今年秋粮昭常征收,同时严查各种陋规,希望这种王朝初年的新气象,能够持续个几年,到时候周琅就有充足的能力来进行彻底改革了。

地主们也没有抗税,抗粮的现象,大家都平平静静按照老传统缴纳了赋税,毕竟清朝过去的税率确实不高,一块土地上的收成,连十分之一都拿不走,地主却可以拿一半,佃农拿剩下的。

秋粮渐渐入库,粮草充足,支持周琅手下十万人长期战斗,不是什么问题。

通过佛山源源不断的将广东的各种资源带到福建,主要是铁这样的战略物资,佛山犹如一个漏斗,他的存在,让整个广东的铁矿资源在这里集中,采购起来极为方便,大量铁料从佛山进入福州兵工厂。

尽管佛山采购来的是成品铁料,但因为各种问题,还要经过回炉,用更高的高炉,更高的炉温,更干净的焦煤,重新熔炼后铁质大大改善,可以用来铸造英式大炮了,目前铸造大口径重炮技术能力还不足,可铸造12磅、8磅和6磅的步兵炮是足够了。

打造步枪比铸炮更容易一些,倒是都不用重新回炉,而是用在福州周边的溪流旁建造的那些水力锻造工厂中锤锻,用反复锻打的方式不但能去除杂质,而且能让铁质更加密实,韧性更足。

子弹的铸造,火药的生产,都有条不紊的进行。

嘉庆二年农历新年到来前,就已经完全了所有的准备,过年后就准备进行行动过。

万事俱备,王辅茞最后提出,还需要一份檄文,奉天讨清的檄文。

朱元璋当年消灭了南方陈友谅等等割据势力,稳定南方之后,才开始北伐,为了取得道义上的舆论优势,就发过奉天北伐讨元檄文,当时操刀的是名臣宋濂,对文臣来说,这也是一种荣誉。

内容甚至都大同小异,就是强调满清的胡虏身份,历数满清的种种暴行,诸如乾隆重用奸臣,天下貪官横行,告诉天下人满清国运大限已到。中原两百年必有英雄出,奉天应命,驱除胡虏,恢复中华,立纲陈纪,救济斯民。

檄文在福建甚为发达的印刷作坊中不断印刷,印了三十万份。

不过这一切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,王辅茞本想光明正大的做舆论宣传的,但周琅反对,这些檄文必须是在登陆之后才能发放,否则影响军事行动的突然性。

事实上,周琅之所以要去打一下北京,也是因为判断出北京空虚的现状。他去打北京,目的是威慑,是打击满清的威望。兵到了北京就是胜利,但如果能真的打下北京,对满清的打击更大,当然更是胜利了。

最新小说: 嫁纨绔 我栖春山 公子上朝 逍遥四公子 七零年代过好日子 梦回二战2 夺欢 恩断义绝 我和死对头都重生了 朕(王梓钧)